近日,青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發布了《關于公布2023年青島市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名單的通知》,SGS通標青島公司憑借在科技研發、創新孵化、人才引進和培養方面的顯著特色,成功獲批成為2023年青島市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

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是企業提升科研核心競爭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企業科研實力邁上新臺階的重要標志。設立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將積極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促進創新鏈、產業鏈有效銜接。此次獲批,是對SGS通標青島公司科研能力、技術創新能力及高層次人才培養能力的充分肯定,也是公司在高層次創新人才平臺建設上取得的重大進展。
青島作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海洋科學城,聚集了全國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發平臺和50%的海洋領域國際領跑技術。為積極助力海洋產業的發展,SGS通標也持續在海洋領域投入技術研發力量。

本次獲批的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將主要聚焦兩個環境領域的研究方向:1. 微塑料環境化學行為與效應研究 2. 生物多樣性監測技術研究:
微塑料環境化學行為與效應研究
2019年,SGS通標開始對海洋中微塑料的檢測方法進行研究,目前海洋領域微塑料的檢測能力獲得CMA的資質認定和CNAS認可;此外SGS通標還積極參與科研院所、高校的科研項目以及微塑料標準起草和驗證工作,如為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起草的《海水與沉積物中微塑料樣品采集與檢測操作規程SOP》進行驗證,作為ISO工作組成員起草了水中微塑料檢測方法等。
由于目前全球對微塑料的環境化學行為與效應認識不夠,如環境中微塑料的形成、遷移、轉化過程與機制,微塑料的生態毒性與健康效應的產生機制,因此SGS通標設立微塑料環境化學行為與效應研究方向,希望能在此領域的研究有所突破。
生物多樣性監測技術研究
我國《“十四五”生態保護監管規劃》在主要目標中提出,到2025年,“自然保護地、 生態保護紅線監管能力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進一步提高”,要求對自然保護區、保護監管重點區域和人類活動集中分布區域的生物多樣性狀況進行全面掌握,并優化和加強監測工作。
SGS通標近幾年陸續開始建設傳統的生物多樣性領域物種鑒定能力以及環境DNA生物多樣性監測技術能力,相應的監測方法陸續獲得CMA資質認定。傳統的物種鑒定雖然鑒定結果準確,但是與環境DNA的生物多樣性監測技術的優勢相比,尚有不足。因此,SGS通標設立生物多樣性監測技術研究研究方向,希望在結合上述兩種監測技術的優勢方面,做進一步的研究。
SGS通標已組成由相關領域的高級技術人員領銜的專家委員會,將為課題設定、研究和技術轉化提供充分的資源和經費支持,并認真部署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的各項發展建設工作,加速科研創新發展與人才培養,也期待優秀的博士人才加入SGS通標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實現企業與人才的共贏發展。

本文著作權歸SGS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獲得正式授權,非商業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