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正確敷面膜嗎?
有人說,不就往臉上一敷或一抹,
哪有那么復雜?
但效果怎么樣呢?
無效敷面膜不僅費錢費時,皮膚還會越敷越差

其實,很多人敷面膜沒效果無非是這5個原因:
-
盲目跟風,沒選對面膜
-
沒選對敷面膜的最佳時間
-
敷之前沒做好醒膚工作
-
敷的時間太久或太短
-
敷完沒做好皮膚護理
所以,科學的敷面膜方法應該是:分5步走!
第一步:明確需求,選對面膜功效
選對面膜就是要選對活性(有效)成分

面膜液的成分主要分8個部分,排名越靠前占比越大:水(≥70%)、保濕劑(10%~20%)、增稠劑(≤10%)、皮膚調理劑、乳化劑、防腐劑、pH調節劑、活性成分。而其中,真正有護膚功效的是排最后的活性成分。我們敷面膜,要吸收的就是這些活性成分,雖然是微量添加、含量少,但效果卻是事半功倍。
如何根據自己的皮膚狀態選對面膜?
小S總結在了下表成分黨記得收藏哦~


但需要警惕“即刻美白”小心變成激素臉
有的面膜宣稱可以“即刻美白”,但其實是在里面添加了糖皮質激素。糖皮質激素是歐盟化妝品規程和我國《化妝品安全技術規范》(2015年版)均明確規定的禁用成分。非法添加糖皮質激素的面膜,確實可以使皮膚快速變得光滑、白嫩,但這都是假象,很快會被打回原形,甚至皮膚狀態會變得更差。長期大劑量使用,還會導致激素依賴性皮炎等。而且對身體也會造成很大的傷害,如類柯興綜合征、重癥感染、骨質疏松癥、消化性潰瘍、糖尿病、痤瘡、行為認知改變等。
含有糖皮質激素的面膜是啥樣?
1. 使用面膜后極短時間內皮膚變得異常“好”,如幾小時或者一天內,皮膚變得非常細膩、白皙、通透等。
2. 連續使用后停用面膜皮膚狀態迅速變差,如出現紅疹、刺癢、皮炎等“爛臉”情況。
第二步:選對敷面膜的最佳時間
沒想到吧~敷面膜也有最佳時間

其實人體的皮膚具有明顯的晝夜節律,白天主要開啟“防護模式”,夜間則開啟最繁忙的“修護模式”。
正常健康的狀況下,皮膚在白天和晚上的機能都各不相同。皮膚角質層含水量、經表皮水分流失、毛細血管血流量、皮脂分泌量、皮膚溫度、表面pH值及角質形成細胞增值率等常見的生理指標都具有周期性。
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皮膚生物鐘的變化,在不同的時間段選擇不同護理功效的面膜。
-
6:00-9:00 皮膚需要抵御紫外線、灰塵及污染物的入侵,使用基礎保濕面膜即可,后需要使用抗氧化和防曬產品。
-
9:00-12:00 皮脂分泌大大增加,皮膚會顯得更油膩,若想要外表看起來不那么油膩,那么就需要使用具有控油效果的面膜。
-
15:00-19:00 心血管效率、身體溫度都快速上升,皮膚各種問題容易爆發,如瘙癢、炎癥、泛紅,適合使用修護舒緩類面膜。
-
19:00-21:00 細胞DNA開始進入修復周期,皮膚屏障功能減弱,適合使用保濕類面膜。
-
21:00-3:00 皮膚開始分泌褪黑素,處于修復和再生過程,此時適合使用具有保濕、修護、抗衰老功能的面膜。
第三步:敷之前做好醒膚工作
敷之前先在臉上拍一層爽膚水或者精華

常有說法是:在敷面膜之前先拍一層爽膚水或者精華可以軟化皮膚角質、打開緊閉的毛孔,從而讓面膜中的精華更加容易被吸收。這樣的說法從結論上來說沒有錯,但原理并不是所謂的軟化角質,而是爽膚水、精華中的物質可以促進皮膚對面膜中活性成分的吸收。眾所周知,皮膚屏障在抵御紫外線、外界有害物質的同時,也會阻礙護膚品中活性成分的滲透,皮膚中角蛋白、脂質等大分子結構也會影響活性成分進入皮膚深層。所以,在敷面膜前做好醒膚工作,可以讓面膜的功效發揮更充分。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方法并不適合毛孔容易堵塞、易長痘的人群。這類人群更適合精簡護膚,敷面膜前只需凈面即可。
第四步:不是敷得越久越好
敷面膜時間宜控制在15~20分鐘

常有誤區認為面膜敷貼的時間越長,皮膚對面膜里“精華”的吸收也會成倍的增長,但其實不然。敷貼時間過短,皮膚來不及充分吸收面膜中的活性成分;時間過長,膜布變干,不僅效果大打折扣,還可能會造成皮膚“反吸”現象,即面膜反而從皮膚表面吸收水分,皮膚會越敷越干。最適宜的時長是15~20分鐘。這是經過實驗論證、比較科學的時長,也是通常會標注在面膜包裝上的時長。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選購的面膜本身“水分不足”,則應該再減少敷貼時間。如果皮膚已經感受到了緊繃感,尤其鼻翼、額頭等部位的膜布已經變干,就說明皮膚的水分反而在流失,請立即拿掉面膜。
第五步:敷完后做好皮膚護理
敷完面膜后再涂一層精華、乳液或面霜

面膜液的劑型通常為水劑,確實可以在皮膚表面形成一層封閉膜,但保濕效果沒有油質的好。如果想要起到更好且長效的保濕效果,可以在敷完面膜后再涂一層精華、乳液或者面霜。